定型枕、牙膠、奶瓶刷、消毒鍋……購物清單上的寶寶用品和媽媽月子所需物品長達好幾十項,它們統(tǒng)統(tǒng)屬于準媽媽小徐的“待產包”。從上半年懷孕三個多月開始就滿懷購物熱情,轉眼年底到了,一個瘋狂購物季正在上演,此刻也不能閑著,這個元旦小徐又從商場搬回家5套寶寶連體棉衣,“這不是趁商場搞活動打5折嘛。年底一總結,一不小心,我已經花了差不多上萬塊了。”
有人戲說,中國人就是可以把任何節(jié)日演變成購物節(jié)。記者發(fā)現(xiàn),一些年輕的準龍爸龍媽的開始奉行“囤”消費,力爭事無巨細,可是真的都用得上嗎?
商場血拼、網站海淘,多陣地蹲守 為了萬無一失,普遍消費3000元 不知道是否因為80后進入生育高峰期,又或者潛意識里對于龍寶寶多了一份期待,很多人都發(fā)現(xiàn)龍年生寶寶的特別多。
小徐家的寶寶預產期在1月中旬,去年上半年得知懷孕之后,她就開始上網逛親子論壇,“當時第一次看到"待產包"這個說法,洋洋灑灑幾千字,大到嬰兒床小到棉簽,無所不包。”
80后媽媽當然不會只守住一個陣地,小徐打印了幾份購物清單奔忙于各大商場活動、網店雙11雙12活動等。“最近我果斷拋棄國內網店,轉投"海淘"的懷抱了。”小徐說,所謂海淘,就是從境外的購物網站直接下單購買。“總體算下來,30多件產品等了20天,花費3365元,運費為780元,總計花費 4145元。”小徐的海淘清單中,記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奶瓶奶嘴,買了十多個;喂食勺、軟頭勺子、感溫勺等不同名號的勺子也買了近10個。
這些不都是孩子出生以后才用得著的東西嗎,況且現(xiàn)在購物這么方便。小徐解釋說,一來擔心到時候沒有那么多時間認真挑選,再者同樣物品國內網店代購價總和為5559元,“海淘相當打了七五折。”
記者做了一個20位準媽媽小調查,生孩子前購物花費從2000元左右到上萬元不等。最多的集中在3000至5000元。“如果算上金鎖那就不好說了”、“好一些的嬰兒床、嬰兒車就要好幾千塊”、“我自己吃的奶粉、DHA、維生素等就好幾千元了”……
過來人告訴你,少跟風少囤貨 網傳待產包需精簡,雞肋率高達三成 這一大批嬰兒用品真的都實用嗎? “送個六字真言給大家:少跟風少囤貨。”寶寶四個多月的新手媽媽小晴告訴記者,自己的血淚史是跟風網絡上流傳的待產包,結果至少浪費了三分之一。
“安撫奶嘴寶寶完全不愛;護手戴不住,而且不如勤剪指甲;鞋子還沒穿上已經小了;定型枕完全睡不著;水溫計還不如我媽在手背上試驗來得方便;吸鼻器用不上,直接用嬰兒棉花棒就好,睡袋連一分鐘都不肯躺,放進去就哭鬧,完敗……”小晴說,準媽媽切記只挑必須的準備,其它的到時候根據需要再購置也來得及。 “有些囤得太早了,導致季節(jié)到的時候,尺寸小了,套不進,還得重新買。”小晴給寶寶囤了100片以上的小號尿不濕,結果孩子偏胖,長得很快,很快就得用M 號了。
最不實用的寶寶用品盤點
防水尿布外罩:小米曾經用過一次,可是還不如直接把尿布塞在褲子里,或是用一根橡皮筋給兜著,換起尿布來還更方便。
喂藥器:喂藥器包括一個小勺子以及一根滴管。喂藥勺只不過是手柄是中空的,可以度量,可是基本上只用普通湯匙就可以代替,至于滴管,通常小兒藥劑中,不少都附送小滴管。
肚圍:在小土豆剛出生的前幾天,綁在胸前保暖,產后訪視的醫(yī)生說告訴土豆媽完全沒這必要,反而可能會影響身體發(fā)育。
定型枕:小晴家的寶寶還是會從定型枕中掙扎著轉過來轉過去,再加上許多專家都說新生兒最好不要用枕頭,最后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柔軟全棉的小毛巾。
牙膠:欣欣媽說,所謂牙膠就是孩子的一個玩具,玩兩天就扔了。買了磨牙棒也是一樣,寶寶不吃,都讓媽媽消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