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寶寶,都有著相同的愛好或特征,比如喜歡“青蛙式”睡姿、愛“啃”手指腳趾、口水流不停、容易受驚嚇……
下面關于寶寶日常行為的6個為什么,你一定要看!
1. 為什么睡覺姿勢像只小青蛙?
當了爸媽后,你會發(fā)現,寶寶睡姿幾乎都是手呈W型,像在舉手投降,腿彎曲呈M型,看上去像青蛙的樣子。
其實,這種投降式的睡姿,是一種對稱性的強直性頸部反射,與之對應的就是另外一種不對稱的強直性頸部反射,叫擊劍反射,這也是新生兒的經典睡姿。就是一手彎曲,一手伸直,頭歪向伸直的那一側。
投降式睡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寶寶出生的時間還比較短,還處于在媽媽的子宮里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在熟睡時,四肢會彎彎的,時間一長就會有所改變。
2. 為什么很容易受到驚嚇?
小嬰兒在睡眠時,若有大的聲響,寶寶常常會受到驚嚇。表現為雙臂和雙腿同時向上收縮,或肢體快速抖動,出現“驚跳”現象,有時甚至會大聲啼哭。
寶寶天生有演進的過程,不自主的沖動又稱作反射。因為寶寶還小,他們不知道如何區(qū)分聲音,所以如果寶寶因為聲音受到驚嚇,會做出本能的反應,比如:甩肩、抓住媽媽,等放松后,又會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寶寶越長越大,他的大腦會學著區(qū)分聲音和動作,抑制原始反射。
寶寶日常行為的6個為什么 一定要看!
3. 為什么喜歡“吃”手指和腳趾?
小嬰兒對自己的手指和腳趾,似乎很感興趣,無論躺著、坐著、抱著,小家伙逮個機會就會去“啃”自己的手指和腳趾,還“吃”得津津有味。
其實對于寶寶來說,學習是從嘴巴探索開始的。寶寶的大腦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fā)育的,剛出生的寶寶意識不到自己手和腳的存在,等長大一點,他才會發(fā)現自己居然有小手、小腳這些“玩具”。
隨著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手眼活動協(xié)調了,寶寶就會對小手小腳百“啃”不厭。除了手和腳,碰到什么新鮮物件都要先塞到嘴里“嘗一嘗”。
4. 為什么口水流不停?
記得兒子四個月的時候開始流口水,6個月左右口水簡直就是泛濫,口水巾基本撐不了30分鐘就全濕透了。
大部分寶寶會在4-7個月時開始長牙,這時候唾液腺也開始發(fā)育,可吞咽能力還沒發(fā)育好。這就造成了口腔生產了一大堆口水,但寶寶不懂得吞進肚子。因此口水就不受控制地流出來了,等到1歲左右,寶寶懂得自己吞咽了,口水就不會往外流了。
寶寶日常行為的6個為什么 一定要看!
5. 明明不冷,為什么會一直打噴嚏?
寶寶一打噴嚏,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寶寶冷了,趕緊加衣服加被子。
其實打噴嚏并不一定就是冷,打噴嚏屬于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當鼻子受到刺激時,都會打噴嚏。而小寶寶、特別是新生兒,鼻腔黏膜敏感,鼻腔短小,所以更加敏感。一旦衣服被子等衣物脫落的小絨絮,又或者是灰塵進入寶寶的鼻腔,極容易引起寶寶條件下的打噴嚏。
如果寶寶發(fā)燒,或者不想吃東西的時候打噴嚏,才是感冒。
6. 為什么愛玩躲貓貓?
寶寶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小表現,比如愛玩躲貓貓,用手把臉捂住,再快速打開,寶寶總會被逗得咯咯大笑,為什么對這樣的游戲,寶寶會樂此不疲呢?
其實這是寶寶腦部發(fā)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現受益于大腦的急速發(fā)育,尤其是一個叫:“海馬體”的結構,海馬體主要參與了我們的記憶和空間感知。
我們大人都有這樣一個概念,日常物體的特征不會被輕易改變,及時被遮擋、看不見,但是它還是存在,這種特性被稱為客體恒常性,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寶寶需要通過自己的觀察總結出這樣的抽象概念,在躲貓貓的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媽媽雖然會躲在手掌后面,但她沒有消失,這是寶寶對客體恒常性的初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