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預防研究中心的歐文·桑德勒及其同事曾撰文提及如何幫助悲傷的兒童。他們指出,兒童會在生活中逐漸意識到會有專門的詞語對應他們所經(jīng)歷的各種情緒:若有親人亡故,兒童不得不開始認識到悲傷的意味,或者說,開始感性地定義“悲傷”一詞。或許小孩子并不能真正懂得死亡的含義,他們期望逝去之物再次歸來。當孩子再長大一些,他們或許會明白入葬者永不會復活,或許還會明白什么是墳墓。但事實上,大多數(shù)兒童并不懂得什么是成人所說的“悲痛”及“哀傷”。
哀傷是何物,是何感?我們會感到空虛及對逝者的不舍,感到失去了一份世間的安全感。兒童亦有此感。若關愛他們的人逝去,孩子們會感到失去了生活中長期持續(xù)的一種必然性。他們能意識到這便是悲傷嗎?他們是否真正了解這些詞匯背后的含義?歐文·桑德勒指出,我們有必要幫助兒童知曉這些情緒的名稱。此外,兒童應明白不要擔心“悲傷”這種情緒,不要懼怕生活中隨之產(chǎn)生的諸多變化。
家長應告知兒童,感到悲傷十分正常,而不時困惑、偶爾發(fā)怒、有時睡不著覺同樣也正常。他們應該明白,這些情緒存在的強度并非長久,甚至會來去匆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樣的情緒,但表達悲傷的方法卻是大同小異。家長們應當鼓勵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情緒,不應只在孩子悲傷后進行安慰,還應教育孩子如何面對悲傷,并用適宜兒童理解的語言轉(zhuǎn)述自己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