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shù)學活動中,我像往常一樣,在幼兒做練習時在旁邊進行指導,而那些先做完練習的小朋友我則安排他們當“小老師”,來檢查其他小朋友的作業(yè)。剛開始,那些“小老師”還比較認真,但是沒多久,他們便失去了“老師”的興趣,有幾個孩子開始相互追趕,教室的嗓音也開始大了起來,我見此情形,立馬安排幼兒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只是這樣只能讓幼兒安靜一時。不一會兒,他們又開始玩鬧起來……這時,原本在備課的鈕老師走了過來,她安排完成練習的幼兒每人拿一本書,并且將小椅子搬到睡房內去看書,同伴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換書來看。這樣一來,小朋友們不再玩鬧,教室里安靜了許多,于是,我接著指導沒有完成練習的幼兒……活動結束后,鈕老師對我說:“在你帶班的過程中,活動之間的銜接階段很重要,你可不能忽略了。”盡管只有簡短的一句話,卻讓我的心猛地顫了一下,真的很慚愧,因為我確實對此階段沒有引起重視。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回憶起,過往自己在帶班的過程中,雖然活動間的銜接階段會對先完成要求的幼兒有一定的安排,比如像今天的讓他們當“小老師”,但是我的安排明顯考慮得不夠全面,因為在這中間,我會規(guī)定他們保持安靜,不許觸碰玩具、教具等等。從而導致了先達到要求的幼兒常常被要求為集體等待,而幼兒等待的時間非常短,不一會兒,他們就會不自覺地開始聊天、玩耍,這樣不僅浪費了他們的時間,也影響了其他的幼兒。
我們一直在倡導要減少幼兒等待的時間,不能讓活動間的銜接階段成為教育盲區(qū),但到底怎樣做才能讓幼兒在此階段也能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呢?
于是,我通過查找相關文章,有了一些啟發(fā),并且經過一番思考,將受到的啟發(fā)與自己的想法溶入到一起,得出了以下結論:
首先有一點必須要明確,那就是我們管理的形式不能過分地限制幼兒的行為,比如不能說話,不能走動等等,這些只會束縛了幼兒的發(fā)展,剝奪他們受教育的機會。
其次,我認為對于那些先達到要求的幼兒,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當然寬松的空間也要建立在有紀律的基礎上,針對這一點,教師必須從平時做起,把班級常規(guī)做好。對于像今天的活動,在一部分幼兒完成練習之后,可以讓他們坐在指定的地方看書,幼兒之間可以聊天,可以互相講故事,但要讓他們明白須輕聲說話,幼兒之間也可以交換書本,但要讓他們懂得運用禮貌用語來與同伴交流。看似簡單地看書活動,當教師對幼兒的限制少了之后,其實也暗藏了新的教育意義,因為幼兒在此過程中,可以學習如何與同伴交往,溝通;蛟S在這之間會產生沖突,可是正如皮亞杰所說的那樣:“沖突,尤其是同伴間相等權利的沖突,對于兒童克服自我中心主義是絕不可少的。在解決沖突中,幼兒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沖突結果進行選擇,這些對幼兒的社會性交往有著重要的意義。”
最后,我確立了新的目標,在今后的帶班過程中,在教學活動間的銜接階段里,我可以安排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比如讓幼兒互相講故事,請幼兒與另一位伙伴共同完成一幅繪畫或者手工作品,讓他們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培養(yǎng)他們的交往能力,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