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謂少,然而在教育實踐和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廣大學生仍然自覺和不自覺地沿著“書呆子”的路線重復
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圣賢書”的歷史,而恰恰在這條路上走得越遠,我們與時代潮流的距離就更遠。古人說:“知言而不能行,謂之疾;一疾雖有天醫(yī),莫能治也。”一個人,正如一只時鐘,是以他的行動來定其價值的。一個不會做事的人,不就像一只不能記時的鐘嗎?除了偶作稀罕之物當成擺設(shè)或是考古之外,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呢?
對學生而言,總是在一定時間的學習之后,以一定的職業(yè)作為歸宿。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所有學校教育都是為學生將來的職業(yè)做準備。當人擁有一定的職業(yè)之后,在學校里習得的知識,技能或道德,就變成一種綜合的實踐活動。因此,學校教育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應當是每一個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
學校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否可以理解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盡可能多的經(jīng)歷,有盡可能多的體驗,有盡可能多的“會做”。
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有一個問題是值得被重視的,我們經(jīng)常批評家長,說家長替孩子“包辦代替”太多,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在教育教學中又何嘗不是存在同樣的問題呢?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應當不僅是對家長的要求,更應當是對教師的要求。在教學中“教”與“不教”,“講”與“不講”,“幫”與“不幫”,應當有一個度,也是一門藝術(shù)。就像中國畫中的“留白”一樣,教育一定要有“留白”才更具藝術(shù)性和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