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找到班里的一塊小黑板,并將黑板用繩子分成上下兩欄,上面的一欄叫“我們的問題”,是請小朋友們把需要大家?guī)兔ふ业牟牧匣蚴切枰蠹規(guī)兔鉀Q的問題用繪畫和文字說明(老師幫助記錄)的方法記錄下來,做成“告示”展示在這里。如果誰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找到了材料,就把這個“告示”從上面的一欄中取下來粘貼在下面的一欄“問題解決”里,并把找到的材料放在黑板下面的箱子里。當有需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告示挪到了問題解決的一欄中時,就知道自己的材料有人幫助找到了,就會到箱子里去尋找。而對于需要大家?guī)椭朕k法的問題,如果有解決辦法的孩子就會直接去找需要幫忙的小朋友告訴他自己的想法;或者由老師將問題轉移到墻飾上,引導大家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小小的黑板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都想給它取個名字,最后通過投票決定,就叫“問題告示亭”。
4.將小組疑難問題轉化為大家共同探究的小主題孩子們在制作和調(diào)整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雯雯和香香的“吸水式澆花器”借助線繩運輸水分澆花總是不成功,一大盆的水怎么也輸送不過去。于是她們繼續(xù)尋找一種可以吸水的材料。浩浩和宸宸的“水瓶噴水式澆花器”在倆人的共同努力下好不容易才用釘子把瓶蓋釘了個洞洞可以流水了,可是用積木搭成的支架總是會倒,根本就支撐不了裝滿水的礦泉水瓶。他們把自己的問題——“什么材料最吸水”、“什么樣的支架站得穩(wěn)”貼在了“問題告示亭”上。
這兩個問題是幼兒科學探究中的典型問題。我將這兩個問題粘貼在科學區(qū)的墻飾上,以期吸引更多的孩子來探索解決。為了尋找合適的吸水材料,幾個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孩子一起做起了小實驗。通過實驗孩子們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可以吸水的材料,但是特性各不相同:線繩太細,不但吸水的速度很慢,吸水量也很少;衛(wèi)生紙吸水的速度很快,吸水量也比較大,但是非常容易斷;而紗布就比較適合給小苗輸送水分,不但吸水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比較結實,只是比較適合在室外使用,因為會有水流到地上。
對于“支架”的研究孩子們是從生活中的尋找開始的:我們的桌椅、小床很穩(wěn),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觀察孩子們發(fā)現(xiàn),讓支架站穩(wěn)的秘訣就在于支架要三條腿以上才可以,兩條腿或一條腿的支架就需要有一個很沉的底座來支撐。有了這樣的認識,孩子們開始尋找適合做支架的材料和做支架的方法。幾個經(jīng)常在“木工區(qū)”里活動的孩子帶頭選擇了用木頭來釘支架。其他同樣也需要支架的孩子看到木頭的支架很結實,也開始設計并制作起來。
分享交流會——經(jīng)驗分享,共同提高孩子們的制作活動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一段時間,而且大多是在活動區(qū)的時間里進行設計和制作的。作為教師看到孩子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步伐和節(jié)奏來制作自己喜歡的澆花器,在欣慰之余,也不免有些遺憾。因為我親眼看到并親身感受到各個小組的孩子們發(fā)現(xiàn)問題時的焦急,以及解決問題后的興奮與自豪。而且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那么如何能將這些好的方法讓孩子們共享呢?我采用了集體活動的方式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伙伴們盡情地交流與分享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與方法。
香香組的小朋友分享的是他們小組合作的經(jīng)驗,他們在制作木頭支架的時候,發(fā)現(xiàn)只有三個人分工合作才能比較快地完成任務;睿睿組的小朋友一邊展示著本組的設計圖一邊說,“在設計圖紙的時候要幾個人商量好了再畫下來,要不老改圖紙就太亂,看不清了”;天天組的小朋友采用了現(xiàn)場展示的方式,分享的是針對遇到的問題反復試驗的做法,他們在把小的泡沫儲水盒換成大的塑料盒時,由于盒子太輕,一倒水總是會從支架上翻下來,通過反復實驗他們發(fā)現(xiàn)只要用比較沉的鵝卵石壓住輕飄飄的塑料盒,再倒水就不會翻倒了……當孩子們聽到或看到伙伴們的新經(jīng)驗好方法時,對自己的制作也更加有信心了,決心一定要完成自己的計劃,做出最好的“自動澆花器”來。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臺臺滴答滴答流水的“自動澆花器”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每一臺看上去很簡單的澆花器都凝結了孩子們的汗水和智慧,因為它們的誕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孩子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才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制作“自動澆花器”的活動中,親身經(jīng)歷了從設計、制作,再到不斷調(diào)整的全過程。孩子們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體驗到了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掌握了簡單的勞動技能,還真切地感受到了同伴合作的力量,以及關愛身邊的植物所帶來的那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