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分析:
這是一本非常簡單的圖畫書,用簡單利落的黑白線條勾勒出一棵有求必應的蘋果樹和一個貪求不厭的孩子。故事的文字純樸直白,簡潔明了,講述著一個溫馨又略帶哀傷的動人故事,--在"索求"與"奉獻"之間,在"愛"與"被愛"之間。一段深沉的愛,一種無私的奉獻,令人在百讀不厭中細細體味蘊藏其中的愛的哲理,禁不住流下熱淚。
在這個故事里,人們更多的是把樹看成為母愛的化身。是啊,如果不是愛,又怎么能讓樹奉獻了一切還無怨無悔呢?
其中"大樹很快樂!"是全書中最讓人潸然淚下的一句話。當看到結尾處那個被喚為男孩的老人,佝僂著身子坐在樹樁上,"大樹很快樂"那幾個字又一次跳入眼簾時,又有幾個人能不感動呢!
·教學思路:
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愛心樹》活動以集體閱讀、自主閱讀為主。首先師幼集體閱讀繪本的前面部分,大樹與小時候的男孩蕩秋千、捉迷藏……理解大樹與孩子共享的快樂,其次讓幼兒圍繞"長大后的男孩還會再回來嗎?他和大樹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這個問題自主閱讀,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猜測,接著在PPT畫面和舒緩的背景音樂中教師娓娓講述著故事,讓幼兒體會隱藏畫面背后的大樹無私的愛與奉獻,最后是情感遷移,行動感恩,回報父母親如大樹般的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閱讀繪本《愛心樹》,了解故事內容,大膽表達自己的感想。
2、感受大樹無私的奉獻精神,懂得付出也是一種快樂。
3、體會父母如大樹般無私付出的關愛之情,學會感恩,學會回報。
·活動準備::
《愛心樹》大繪本一本,小繪本人手一本,PPT,F(xiàn)LASH,圖卡若干張,《眼淚》、《感恩的心》背景音樂·活動過程:
一、賞讀封面,猜想故事。
1、認識封面:你看到封面上畫了什么?(男孩和樹)2、了解作者:謝爾.希爾弗斯坦,是美國最偉大的繪本作家之一, 他的繪本最受孩子們的喜愛。
3、猜想故事:男孩與大樹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
二、讀文賞圖,激發(fā)想象。
1、 師幼集體閱讀繪本(P1-30)(1)理解詞語:孤寂。
(2)猜測:長大后的男孩還會再回來嗎?他和大樹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
2、幼兒自主閱讀繪本(P31-46)(1)集中提問:男孩回來了嗎?男孩每次回來都讓大樹沒有了什么?(大樹沒有了果實、樹枝、樹干)(2)猜測交流:失去了果實失去了樹枝失去了樹干的大樹心情會是怎樣?(難過,傷心)(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播放相應BBT畫面,并在黑板上逐一貼上相應圖卡。)過渡語:到底大樹心情是怎樣呢?難受還是傷心?我們一起再來走進這棵大樹。
3、師幼集體閱讀繪本(P31-46)(1)交流:原來大樹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快樂)(2)感受大樹的無私奉獻:失去了果實、樹枝、樹干的大樹為什么卻是快樂的呢?(因為他愛男孩,孩子的快樂就是大樹的快樂)4、給大樹取名。
這是一棵什么樣的樹?(愛心樹)。
5、教師講述故事尾聲(播放PPT畫面)。
過渡語:只剩下樹墩的大樹還能再幫助男孩嗎?
6、整體欣賞(回放FLASH畫面,在"愛心樹"背景音樂下,幼兒再次品味這個溫馨、動人的故事)交流提升:(1)男孩只會向大樹不斷索取,卻不懂得感恩、回報,對嗎(2)假如你是那個小男孩,愛心樹給你帶來這么多的快樂,你會給愛心樹什么快樂呢? (給大樹唱歌、跳舞……)三、聯(lián)系生活,情感遷移。
1、情感提升:在生活中,有誰也像這棵愛心樹一樣給你快樂,給你幸福,給你愛心呢?(爸爸媽媽,他們生病時照顧我……)。
2、學會回報:我們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做個聽話的孩子,幫爸爸媽媽做家務)四、活動延伸:行動感恩。
在《感恩的心》背景音樂下幼兒給父母洗腳,用行動來回報父母的愛。
·活動反思:
1、讀文賞圖,激活想象。
繪本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圖畫,因此我引導孩子觀察繪本封面,讓幼兒大膽猜測:"男孩和樹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呢?"接著邊展示畫面邊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讓孩子感受蘊藏圖畫背后愛的哲理。圖畫沒有背景,留有很大的空白,給予孩子極大的想象空間,讓繪本閱讀不僅僅只局限在繪本本身,而使得繪本閱讀更加豐滿、更加立體。這不但培養(yǎng)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繪本閱讀,在觀察、想象中,讓孩子享受閱讀的情趣。
2、妙引巧領,注重體驗。
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我有這樣的擔心:因為大樹每一次的付出都是快樂,會不會讓孩子因為大樹的無私而認為男孩的索取和貪婪是理所當然的呢,如果那樣的話此活動就違背了我選擇它的出發(fā)點了?墒亲尨蟀嗟暮⒆尤ンw會大樹在男孩屢次索取而不知回報下那種無奈的快樂似乎又太難的。于是我認真、仔細的分析著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最終選擇讓幼兒通過男孩的所作所為來判斷"男孩這樣做對嗎,他又為大樹做了什么?",通過這樣的解讀傳達給孩子愛的真諦,"老師,我非常的感動"、"男孩做的不對,他不該這么一直向大樹要東西"、"如果我是男孩我會每天都來陪它,給它講故事、唱歌……"孩子們的回答讓我欣喜,他們已經明白愛與被愛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