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的父母都有一套養(yǎng)育孩子的道理和做法。它們源于自己的文化歷史傳承,建立在自己的社會背景和價值觀的基礎上。所以,無論它們看上去很美,還是看上去很怪,都會在各自的土壤里繁衍千萬代,生生不息,愈發(fā)絢爛。
如同老外對中國“為什么學生的學習成績那么好?”“為什么那么多家庭都是老人幫忙帶孩子?”和“居然有把尿這回事?”充滿疑慮一樣,我們對他們在育兒上的做法也充滿了好奇。
比利時
●注重孩子的藝術修養(yǎng)
幼兒園的教學重點是讓孩子接觸和感知藝術,除了每天在課上讓孩子大量繪畫外,還經(jīng)常組織他們參觀藝術博物館或美術館。這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生活情趣,增加未來的幸福感。
●從小進行環(huán)保教育
比利時政府通過宣傳來告誡孩子們,不要被玩具外面那層漂亮的包裝所誘惑,它們也許正是污染環(huán)境的罪魁禍首,而最好的玩具是那些能造福于環(huán)境的“綠色”玩具。
德國
●寓教于玩。6歲前的孩子,在幼兒園的“工作”就是玩!
●老人只愿意做孩子的臨時玩伴。德國的爺爺奶奶不會放棄自己的生活來無條件地照顧孫輩。
法國
●錢是用來花的。法國父母認為過于勤儉等同于不懂得享受人生,他們會采取積極的鼓勵辦法,讓孩子勇敢大膽地去消費。
●除了多了一個孩子,媽媽和之前的狀態(tài)沒什么區(qū)別。即使是全職媽媽,也會認為將孩子送到半日托管班來讓自己喘口氣是理所當然的事,根本無需心懷歉意。
瑞士
●孩子們從小就要學習三四種語言。
加拿大
●孩子也能當義工。加拿大社會的一個共識就是,慈善是每個人的事,孩子也不例外。
●“裸B運動”。裸,裸露;B,新生baby。讓新生兒裸露身體在合適溫度的室內(nèi)翻躺著玩耍,或幫他滾來滾去,又或者將他倒轉身體學習抬頭,讓寶寶天然地接受外界的刺激,用身體直接感受世界。因為是“運動”,所以同時會有若干家庭一齊參與。
美國
●一直穿著紙尿褲。他們要孩子順其自然,直到自己學會大小便,才會摘掉紙尿褲。
●從出生就開始訓練獨立。每個寶寶從出生開始,即便沒有自己單獨的房間,也要睡在單獨的床上。
●打孩子犯法。在美國打孩子會被指控虐待兒童。正式判決前,孩子會被放到寄養(yǎng)家庭,若虐待罪成立,打孩子的家長將被剝奪孩子的撫養(yǎng)權,并罰社區(qū)勞動上百小時。
阿根廷
●大多數(shù)父母都習慣讓孩子晚睡。他們覺得家人共度歡樂時光遠比堅持讓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睡覺更加重要。
英國
●不給孩子讓座。英國父母很少開車接送孩子,而是讓他們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在公共汽車上,英國人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他們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該鼓勵孩子獨立。
芬蘭
●成績不是拿來比較的。發(fā)考卷時,老師會將考卷朝下,不喊出分數(shù),一個個學生發(fā)。成績是個人的隱私,和班級、別人都無關。
●不將老師劃為三六九等。學校不給老師打考核,沒有督察,也沒有評鑒報告,堅持教育平等。
●更重視“后進生”。因為“學得快”者“得天獨厚”,“學得慢”者“先天不足”。為了彌補造化的不公,他們“寧可讓學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讓不會的人繼續(xù)不會”。
日本
●大練三九。躺在手推車上的嬰兒要光著腳丫,女孩子大冬天也穿著迷你短裙,大寒時節(jié)幼兒園和小學里更要組織孩子赤裸上身,到戶外拉練。
新加坡
●從出生即開始性別教育。從嬰兒時代的服裝顏色選擇,到語言/認知啟蒙的性別告知,到幼兒園第一課就是認識廁所區(qū)分男女標志,新加坡的性別教育可謂是做在了“起跑線”上。
●將子女規(guī)劃妥當才準離婚。國家規(guī)定:凡是要求離婚的有子女的夫婦,必須向當?shù)丶沂路ㄍヌ峤灰环菰敱M規(guī)劃孩子未來的計劃書,其中包括孩子的監(jiān)護權如何行使,孩子將入讀哪一種或哪一所幼兒園、學校,離婚后夫妻雙方應盡的責任和享有的權利,如教育、經(jīng)濟、探望、輔導等,人們稱之為“育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