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近進行了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禮貌有加、舉止文明”已成為44歲以下的德國年輕父母對孩子最重要的期望,甚至已超過以前父母最看重的“恒心和毅力”、“勤儉持家”等品質(zhì)。
行為文明比法律更重要
“行為文明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個標準。”柏林弗萊蒙小學校長凱梅爾博士說,行為文明比法律更重要。缺乏行為文明應(yīng)該被看作一個嚴重的國家問題。
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fā)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并將其列為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
他說,現(xiàn)在的生活帶給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時候他們的心情比較急躁,無法做到維持文明的習慣,再加上單親家庭、不良影視等的影響,很多德國孩子也出現(xiàn)不當行為,例如見到老師和同學不打招呼;上課時嘴里嚼著口香糖;同學之間相互取綽號等。
所以,德國學校在課程表上都增設(shè)了“人際交往和行為禮儀”課程,每周授課兩個學時。在課堂上,學生們從最基本的禮儀知識學起。比如見面相互問候,進屋前先敲門,給別人造成不便主動說對不起,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等等。當學生們掌握了這些基本禮儀后,再逐步傳授人際交往和言談舉止的必要知識。
父母言傳身教是關(guān)鍵
在談到怎樣養(yǎng)成孩子的行為文明習慣時,凱梅爾博士說了“五個詞語”:“榜樣”,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榜樣;“解釋”,同他們進行有關(guān)人類高尚道德的對話,只有對話才能使學生受到啟發(fā),解答兒童天生的好奇心;“勸誡”,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和規(guī)勸,可以通過精心推理的方式進行;“環(huán)境”,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個道德教育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感受到彼此的相互尊重與合作,從而有助于學生產(chǎn)生利他主義的思想和行動;“體驗”,教會他們一些有效的助人技能,有計劃地安排校內(nèi)外活動,有機會體驗并且逐漸內(nèi)化各種道德觀念,比如帶孩子乘車,先買票,然后排隊上車,主動讓位等。難怪德國雖然沒人檢票,但逃票的人很少見。
凱梅爾博士還特別指出,父母的言傳身教是關(guān)鍵。在德國,父母讓孩子幫助做什么事時總是對孩子說:“請你幫我……好嗎”,“請你……好嗎”,而不會說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強硬地命令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親總會說聲“謝謝”。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總會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塊看電視時,如果父親想換一個電視節(jié)目,總是先對孩子說:“杰克,我們換個頻道看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