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父母的教育方針,給年輕的父母以援助。
今后的日本將進入高齡化的社會。當我們的孩子結婚并生育了他們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們便被稱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此后,一般來說老人平均還能活20年以上。
隨著女性對社會工作的積極參與,很多孩子就托給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照看。那么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照料第三代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就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認識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任務是對年輕夫婦的育兒給予必要的援助,做他們的幫手。所以,在照顧第三代的過程當中,應隨順孩子父母的教育方針。
為了做好配角,最好的方法是向年輕的父母詢問一下,需要自己做些什么,然后從他們的要求中選擇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這樣的方式給他們以幫助是較為合適的。
育兒的責任最終在于父母
需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注意的是:對于年輕夫婦的育兒方式,要努力做到少發(fā)表意見。因為雙方如果意見不合,易引起誤會和矛盾,特別是對媳婦在育兒方面有什么看不過去的地方,如果說出來的話,往往會被理解成非難。這樣的話,爺爺奶奶和媽媽都會心存不滿,這種情緒會間接地影響到孩子。因為這時母親與老人的對抗情緒增強,可能會進入雙方相互爭奪孩子的狀態(tài)。這將對孩子的人格成長造成危害。
有的孩子被奶奶奪了過去,在奶奶的羽翼下長大。這種孩子往往因被過度保護而依賴心很強,或是因被溺愛而過于任性,或是被塞入條條框框中,成為缺乏意欲的孩子。當孩子進入托兒所、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時,他們便不能夠適應。由于自發(fā)性發(fā)育得非常遲緩,還會發(fā)生其他各種問題。
還有,這種孩子和母親之間沒有建起心靈的紐帶,即沒有“心中的基地”,以后可能會發(fā)生出走、誤入歧途等麻煩。
我們家的祖孫對應方法(事例)
我們家是三代同堂,我們對兒子兒媳的育兒不予干涉,并且在與孫子孫女們的接觸中,也遵循著小兩口的育兒方針。
比如,當我們老兩口在品嘗點心的時候,孫子進來看見了,他會懇求:“我也要吃!边@時候我們一定會對他說:“去問問媽媽,媽媽同意了再給你。”孫子聽了便跑去問他媽媽。
有時他媽媽說“好的”,有時卻聽她說:“剛才已經吃過了,今天不能再吃了!
孫子回來時告訴我們:“媽媽說‘好的’!蔽覀儽阌幸鈫査骸皨寢尣皇钦f今天不能再吃了嗎?”接著,不管他怎樣地哭鬧,我們也忠實地遵循媽媽的意志。
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覺得“孩子怪可憐的”,而讓他吃了點心,那就變成否定了媽媽的意見,孩子也許以后就不相信父母的話了。
讓母親知道母子間心靈紐帶的重要性
還有的母親把照看孩子的事情全都托給了老人。
這樣做也許是由于工作太忙,或是有其他原因,但是其結果卻是導致母子間的情感紐帶不能建立,媽媽溫暖的形象沒有刻入孩子的心中,也就是說孩子“心中的基地”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有的孩子青春期以后,可能因朋友的誘惑而離家出走。
因此,這樣做是不合適的,希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過來人的身份,將這方面的道理告訴孩子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