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群書
弗蘭西斯·培根早在四百五十年前就已指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鐘表匠伊薩克,在工作臺上一邊工作一邊教三歲的兒子盧梭從普魯塔克的《古希臘羅馬英雄傳》中認識了字。然后,在他督導下,盧梭在七歲前已經啃完了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那尼的《威尼斯歷史》、奧維德的《變形記》、豐得奈爾的《世界通史講話》、《死人對話錄》、和《宇宙萬象講解》,以及莫里哀的戲劇。博覽群書使盧梭獲得了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自幼迸發(fā)才慧、想象力和悟性,激發(fā)了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最終使他成為一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
發(fā)掘天賦
天賦是人的一種生來俱有無師自通的天生素質。人的天賦在母胎中初具雛形。天賦是構筑天才人物的首要素質,人的天賦是不可造就的,卻能發(fā)掘。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她對兩個女兒的家教觀念是——以及掘她們的某種天賦為主。早在女兒呀呀學語時,居里夫人就開始對她倆進行了探索性的發(fā)掘。女兒剛上小學,居里夫人便讓她倆每天放學后在家里進行一小時智力活動,以便進一步發(fā)掘其天賦。當她們進入賽維尼埃中學后,居里夫人讓女兒每天再補一節(jié)“特殊教育課”。在索爾本的實驗室里,由讓·佩韓為伊雷娜和艾芙教化學,保羅·朗之萬教數學,沙瓦納夫人教文學和歷史,雕塑家馬格魯教雕塑和繪畫,穆勒教授教四門外語和自然科學,而每星期四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學校里,由居里夫人教女兒物理學。經過二年“特殊教育課”的觀察鑒別后,她發(fā)現:大女兒伊雷娜性格鎮(zhèn)靜、樸實、專注和自然,著迷于物理和化學,她明確自己的使命是要當科學家并研究鐳,這些正是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小女兒艾芙心靈跳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居里夫人先培養(yǎng)她學醫(yī),再引導她研究鐳,又激勵她從事自然科學,可她對科學不感興趣。艾芙的天賦是文藝。正是運用這種發(fā)掘孩子天賦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終使大女兒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也使小女兒艾芙·居里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榮譽感
孩子的榮譽感往往在父母的激發(fā)下才漸漸奠定。歐美的父母在一起聊天時會說:“我的女兒伊麗莎白就是拿奧斯卡獎的料子。”“嗨!小威廉絕頂聰明,五十歲能得諾貝爾獎。”……哈德羅·麥克米倫無論在蹦蹦跳跳的童年時代,還是在伊頓公學的少年時代,或在巴利奧學院的青年時代,都不斷聽到母親薩拉二十年如一日的告誡:“麥克米倫,你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你將來要當英國首相的!”在母親的自小要當偉人的榮譽感的激勵下,麥克米倫奮力拼搏、潛心求索,終于在1957年至1963年兩度榮任了英國首相。而弗洛伊德的榮譽感卻來自猶太式的家教。他才6歲,父親就箴告他: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猶太人一直處于被驅趕、壓迫、剝削、恥辱和大屠殺的悲慘境遇下,但猶太人為何還能長期生存下來?猶太人的智力為何平均高于全世界各民族的51倍?猶太人為何操縱著社區(qū)的、國家的、還有全世界的銀行、貨幣供應、經濟和商業(yè)?因為,猶太人百倍地勤勉、拼搏、明智和節(jié)制。臥薪嘗膽憤發(fā)圖強的猶太人式家教,激發(fā)起弗洛伊德的榮譽感:“我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我自己也是一個猶太人。我永遠不能理解為什么我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