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是“奇怪或畸形的環(huán)境”嗎?單親家庭的孩子受到歧視,并非是來自單親本人,而是來自社會歧視,來自腐朽文化的家庭觀念。不能讓單身女性來承擔社會歧視的責任。
據(jù)社會科學家們的說明,人類家庭的發(fā)展先后大致是:無夫無妻、一夫多妻、一夫一妻,現(xiàn)在是一夫一妻。可見,家庭環(huán)境并非固定為一夫一妻的雙親制,而且,在過去幾千年里,是以“夫”(男性)為主體的多親制,F(xiàn)在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并非來自無夫無妻,而是在一夫多妻制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因而,以“夫”為主的觀念,仍然有很大影響,一個女性要建立家庭,就要依賴一個男性。允許女性單親建立家庭,將使女性不必依賴一個男性而建立家庭。無疑,這對以“夫”為主的家庭社會觀念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
在以夫為主的家庭社會觀念看,“把‘非婚生子女’當作彌補不愿結婚的大齡女青年的精神空虛的道具,本身就顯得極不人道”。女性單親家庭“明顯有點違背倫理,甚至有點造孽或人為積累孽債的嫌疑。作為正常家庭的孩子,他們可以享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愛,這也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特權’?勺鳛椤腔樯优,他們一來到人世,便如同置身于過去的‘母系氏族社會’,因為他們中間的大多數(shù),也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的權利是先天營養(yǎng)不良的,而置身這樣奇怪或畸形的環(huán)境中,他們的人格能否發(fā)育健全,都是個大問題,更別奢談享受完整的權利了!
為什么單身女性養(yǎng)育子女就是“彌補精神空虛的道具”呢?不結婚而領養(yǎng)嬰兒的人,有的是,那是不是“彌補精神空虛的道具”?那樣的領養(yǎng)能被看作愛心的表現(xiàn),為啥自己生育就是“違背倫理”和“造孽”呢?
雙親家庭不一定就能給孩子帶來健全發(fā)育,特別是心理健全發(fā)育。沒有愛情而僅為“歸宿”而建立的家庭,家庭口角和家庭暴力,等等,這些發(fā)生在雙親家庭的事情,對孩子造成陰暗心理影響和給孩子的一生帶來負面作用,例子還少嗎?雙親家庭離婚給孩子造成的陰暗心理影響,更是屢見不鮮。
單親家庭不一定就給孩子帶來“營養(yǎng)不良”的成長環(huán)境。美國著名演員朱迪·福斯特,不但以表演藝術著稱,而且以她的學識、人格氣質和嚴肅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而著稱。前些年,她成立了單親家庭,孩子一直很快樂很幸福,智力、體格、人格和知識的發(fā)展,不亞于任何雙親家庭的孩子。象福斯特那樣的女性單親家庭,并不少見。在美國,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長和享受童年幸福,關鍵就是社會觀念對單親家庭、特別是對女性單親的選擇的歧視大大減少了。
孩子能否獲得健康成長和幸福童年的環(huán)境,關鍵在兩點:具體家庭,價值觀念。這兩點,都跟女性單身與否的選擇沒有必然聯(lián)系。當然,單親家庭沒有離婚的事情,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基本鏟除。把女性單親的選擇看做是“有意制造孽債”、把女性單親的孩子們看作是“貴夫人懷中的阿貓阿狗之類的寵物”,那都是以“夫”為主的家庭社會觀念的反映、是對女性獨立歧視的反映,甚至是對普遍母性的否定和誣蔑。
古代有句教訓:在所有的缺德中,“無后為大”。這個偏見已經(jīng)基本上被拋棄了。“無婚不育”這種偏見,也當拋棄。孩子的權利是被剝奪還是有保障,關鍵不在家庭的單親、雙親或多親。如果社會對選擇雙親或單親的女性同等對待,以平和、開放和尊重的態(tài)度看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