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這是專門為你準備的。
寶貝,你喜歡就都吃掉吧。
寶貝,只要你高興就好。
大人們用厚厚綿綿的愛啊將孩子隔絕在自己的世界中晚餐時間到了。
外婆大聲招呼著阿風來吃飯:“阿風,快點來吃飯嘍,今天有你最喜歡吃的魚哦!”
阿風高興地跳著過來說:“太好了,我最喜歡吃魚了。我要把它全部吃掉。”
外婆笑瞇瞇地說:“好啊,快點來吃吧。”
媽媽在旁邊插上一句:“你把魚全部吃點,外婆也喜歡吃魚,怎么辦?”
阿風被媽媽問得一愣,轉(zhuǎn)頭問外婆:“外婆,你喜歡吃魚嗎?”
媽媽趕緊給想否認的外婆一個眼色,外婆改口說:“嗯,喜歡的。”
阿風又問媽媽:“媽媽,你喜歡吃魚嗎?”媽媽說:“我喜歡啊。特別是清蒸魚。”
阿風又問外公:“外公,你喜歡吃魚嗎?”媽媽替外公回答說:“外公最喜歡吃魚頭了。”
阿風又問爸爸:“爸爸,你喜歡吃魚嗎?”爸爸說:“我不愛吃清蒸魚,但清蒸魚最有營養(yǎng)。吃點對身體好。”
問了一圈,阿風看著那條魚,然后說:“那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吧。”
吃了一會兒,媽媽問阿風:“魚好吃嗎?”阿風說:“好吃,太好吃了。”“那你應該謝謝誰啊?”阿風立刻豎起兩個大拇指,對著外公說:“謝謝外公,外公,你真棒!”外公瞬時笑瞇了眼。
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父母都是最無私的角色,總想著把最好的留給孩子。祖輩對于孫輩,尤其如此,只要看到孩子吃得香甜甜的,比他們自己吃,要幸福百倍、千倍。但是,從孩子而言,他們并不一定了解這份愛,這份付出。他們享受著獲得的快樂,也看到了成人的快樂,漸漸的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他應該擁有最好的;只要他喜歡,他就可以全部擁有;只要他高興,所有人都應該圍著他轉(zhuǎn)……但是世界的運行規(guī)則并非如此。當孩子的世界只能想到自己時,不僅他很難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更為重要的是,他也很難成為一個能讓自己幸福快樂的人。因為遇到問題時,他始終都會認為是別人的錯,而別人是不一定會因為他而改變的,他就始終處在消極抱怨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
如何能讓孩子的世界不再封閉呢?
首先是雙贏式的分享。
0~3歲的孩子還完全處于自我中心的狀態(tài),他們必須在自我滿足之后,才能感知、接受他人的需要。要讓孩子有分享的意識,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所以不要拿孩子獨一無二的東西去要求分享,不要讓孩子覺得分享是一種剝奪。比如當孩子和同伴一起玩時,給孩子準備一些獨立小包裝的食品,讓孩子和同伴分享。
其次是讓孩子知道感謝。
要讓“謝謝”為孩子的一種習慣用語,當孩子接受別人的饋贈或幫助時,父母可以主動向他人表示感謝,不斷強化孩子說謝謝的意識。另外,當父母接受到孩子的幫助時,也應該表示感謝。讓孩子明白,任何一種幫助都是源于愛和善意,都應該表示感謝,而不是心安理得的接受。
最后,要讓孩子知道他/她不是唯一的存在。
每天早上,阿風起床,我都會和阿風問好,阿風也會和我問好?捎幸惶,外婆突然說了句:阿風,你怎么沒和我問好啊?我意識到這是我的責任,因為每天早上我也只和阿風問好了。于是,我改變了自己的習慣,我不再第一個和阿風問好,而是先和家里每個人問好后,再跟阿風問好。很自然地,阿風也開始和家里每個人問好。讓孩子多關心家人,注意身邊的人的需要,這也將幫助孩子融入集體,獲得他人的認可。
觀點:
獨生子女政策后,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謂直線上升,他們逐漸成為了家庭的核心,所有的成人都圍著他/她轉(zhuǎn),他/她的一顰一笑都影響著所有人的心情。但是過度關注的背后就是讓孩子將自我的需要無限放大,而忽視了他人的需要,這將為孩子未來的社會生活埋下了隱患。所以不要用愛蒙蔽了孩子的眼睛,阻礙了孩子的感知,讓孩子的世界只留下孤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