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于病,為人處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種“良藥”,來正言正行,來超越自己。
唐太宗在面對魏征熬制的“良藥”時,也曾蹙眉皺鼻,所幸唐太宗仍是明事理的,捏著鼻子喝下了魏征的一碗碗良藥,也才有了太平盛世,有了名垂青史,留芳百世。試曾想,假若唐太宗一個不高興,打碎了那一碗碗良藥,怕在中國歷史上就要少一個“盛唐”。身為一國之君,貴為一朝天子,猶可以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鏡”照之,以“藥”治之,那還有什么理由不政治清明呢?
面對這碗良藥,我們應(yīng)該放下身價,虛心聽教,方可發(fā)揮“藥效”,方可去除詬病,革除弊端。
與魏征相比,“熬藥人”韓愈就沒有了這份幸運。他欲為圣明除弊事,卻朝奏縱夕貶。縱使發(fā)出“肯將衰朽惜殘年”的感嘆,也嘆不進那高堂之上帝王的心中。留與后人的是無盡的遺憾與悲哀。“迎佛骨入京”的事件帶給整個國家的影響,國力的衰落,民心的喪失都與國家興亡息息相關(guān)!可恨“為國者”不識忠臣之心,不飲苦口“良藥”。由此可見,不飲“良藥”的后果是何其慘烈!
歷史如抓不到的叢林響箭,逝者已矣。而今人對歷史的借鑒卻可以使后人不復(fù)哀今人。
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誠懇地對讀者“挑錯”表示謝意,莫言緊隨其后,表示”挑錯“是消除謬誤的好辦法。。這些作家在面對讀者們送上的一碗“良藥”時,表現(xiàn)得體,從容飲下,這才是真正文學(xué)大家的風(fēng)范啊!
飲下這碗“良藥”,使得他們的作品更趨于完善,使得他們的品德更趨于崇高。
古往今來,多少王侯將相,文人騷客面臨著這碗“良藥”。成也“良藥”,敗也“良藥”。有的人飲下了,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細心改正了錯誤,實現(xiàn)了自身的飛躍!又有多少人不飲這碗“良藥”,終于導(dǎo)致自己身敗名裂,遺憾千年又或者遺忘在歷史的無名角落,任由蛛網(wǎng)塵埃覆蓋。
“良藥苦口利于病”,古人誠不欺我也。當我們終飲“良藥”終成就自己時,,也許會無限感激那一碗苦口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