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娃變成一個胖娃娃。”在兒歌的引領下,孩子們正興高采烈地捏著一個“胖娃娃”。
“老師,你看看。”耳邊傳來明明稚嫩的叫喚聲,我跑過去一看,立刻傻眼了。只見凹凸不平的大塊橡皮泥中間挖了一條深深的溝。我不禁脫口而出:“這是什么?”明明仰起小臉,得意洋洋地說:“這是一個坑。”我不禁怒火上來了,冷冷地說:“大家都在捏胖娃娃,你為什么捏一個坑?”明明神秘地說:“小娃娃如果不好好吃飯,沒力氣,就會跨不過這坑,會掉進去的。”顯然孩子的思維沒有跟隨著教師,行動也有違于活動的預設。怎樣轉化孩子的情感,讓他的行為融于同伴之間呢?
看著孩子快樂的小臉,此刻他還在為他的杰作而得意洋洋呢!如果采用比較生硬的口氣,斷然地否定幼兒的行為,那么勢必會打擊幼兒的操作熱情。孩子在不情不愿中,勉強按教師的要求捏橡皮泥,孩子不會體驗到手工活動給人帶來的快樂。
于是,我又為明明拿來了一盒橡皮泥,對他說:“你讓你的娃娃吃得胖胖的,看它還會不會掉進坑里。”明明說:“好!我的娃娃是最棒的!”說完,他開始了新的手工制作活動。
有時,面對孩子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行為,輕輕一句鼓勵的話,遠勝于嚴肅的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