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上過小班的淳淳小朋友,開學初插進了我們中一班。第一次見到淳淳,孩子一雙膽怯又冷漠的大眼睛讓我困惑,一般剛入園的孩子眼中有膽怯,但更多的應是新奇,可這孩子是怎么啦?
做操時,淳淳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我手把手教他,他勉強地舉起手。繪畫時,孩子們愉快地畫著暑假里有趣的事,而淳淳面無表情地坐著……淳淳第一天上學的情形就是這樣,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主動學,一句也不愿說。
兩天、三天 …… 一周過去了,淳淳還是這樣,一言不發(fā),就連最基本的“老師好”“老師再見”都不愿意開口,點頭、搖頭成了他和我交流的惟一方式。
通過家訪,了解到孩子在家也很少說話。孩子沉默寡言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遺傳因素,孩子父母均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二是孩子出生后,一直由祖母看管,獨自玩耍,沒有同伴。針對這種情況,我和配班老師、保育員討論制定了教育措施:加強個別指導,每次活動時,把淳淳作為重點輔導對象;發(fā)揮同伴作用,特地安排四個活潑能干的孩子和淳淳坐一張桌子,有意識地幫助他,和他一起游戲、學習,增強孩子交往能力;鼓勵賞識孩子,當淳淳取得進步時,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及時表揚,使他逐步樹立信心。
快一個月了,淳淳有些小進步,如畫畫時,愿意自己拿起筆,由于浮淳不愿意講述畫的內容,老師和孩子們往往看不懂畫些什么;做操時,他已能抬起手,盡管動作不太協(xié)調……孩子的動手能力有了提高,可小嘴總是緊緊抿著,點頭、搖頭仍舊代表他的意愿。不得已,我們實施“逼”計。我們發(fā)現(xiàn)平時淳淳吃飯?zhí)貏e快,而且每次都要派第二碗飯。于是,當他像往常一樣把碗伸到我面前時,我明知故問:“淳淳,你想添飯,是嗎?”孩子點點頭。我說:“你用小嘴告訴我,我就盛飯給你。”孩子低下頭,突然一轉身,直直地回到了座位上。孩子寧愿不吃也不開口這一招,令我大感意外。一連幾天,淳淳跟我較勁兒,不再上來添飯,慌得我每次看到他碗里沒飯時,忙不迭地“送貨上門”,計劃宣告失敗。由此,茫然的我覺得無計可施,對淳淳失去了信心。
失望之余,向園長請教,老園長的一句話“教育需要等待”使我茅塞頓開。
月底,我在家園聯(lián)系冊“教師寄語”一欄中寫道:“淳淳,午餐時,你不挑食,能很快地吃完飯菜;午睡時,你會自己脫衣,安靜地入睡。你是個會照顧自己的小男子漢,老師真為你高興!可每次老師和你講話時,你總是點頭、搖頭,老師心里很難過。多么希望聽到你開口說話,那聲音一定非常動聽,老師等著那一天到來。”
家園聯(lián)系冊發(fā)下去的第二天一大早,淳淳的媽媽交來了聯(lián)系冊。我打開冊子,看到“家長留言”欄寫得滿滿的:“謝謝老師一個月來對孩子的特別關照。其實我們心里也很著急。鄰居的孩子每天放學后,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一會兒念兒歌,一會兒講故事,可我家的孩子總是一聲不吭,問他在幼兒園里學了些什么,他什么都不愿講……老師,讓我們一起等待吧!”想不到,每次面對面交流沒幾句話的家長,卻在聯(lián)系冊上“說”得滔滔不絕。受此啟發(fā),我和淳淳的父母聯(lián)系方法開始由面對面交流換成書面交流。每當發(fā)現(xiàn)淳淳有了進步,我就用書面形式告知家長,而第二天我也會準時收到家長的回執(zhí),在信中我和家長圍繞著同一主人公,共同探討教育對策。一晃兩個月過去了,盡管淳淳在幼兒園里還是“守口如瓶”,但是我們彼此不再憂心忡忡,而是相互鼓勵,繼續(xù)努力。
一天,我上晚班來到幼兒園里,配班老師已帶孩子們在室外進行體育活動。我匆匆走進辦公室時,突然一個陌生的聲音冒出來:“老師。”咦,誰叫我?孩子們不都下去了嗎?我心中好納悶,透過辦公室的另一扇門(辦公室和教室相通)看教室里面,只見淳淳一個人坐在位子上,難道是他在叫我嗎?可淳淳低著頭,那神情讓人懷疑,“淳淳,是你叫老師嗎?”沒應答。“老師。”又一聲傳來,同時門口探出一個小腦袋,呀!是淳淳在叫我。一陣驚喜涌上心頭,我連忙走過去:“淳淳,真的是你在叫老師?”“是的,老師,今天我腳疼,不想下去做操。”“可以,你就陪老師說說話,好嗎?”諄諄終于開口說話了。淳淳的爸爸媽媽寫來了感謝信,我也給家長回了信,信中寫道:“讓我們還是一起感謝等待吧,是等待慷慨大方地給了孩子無數(shù)次機會,是等待增強了孩子走出自我的勇氣,是等待打開了孩子閉鎖的心靈,是等待讓孩子體驗了成功的快樂。讓我們繼續(xù)攜手并肩,一起等待,相信更大的成功將屬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