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茖W活動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要求:“成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為此,我們將科學教育與幼兒的生活融為一體。比如,利用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紙,設計和組織了一個科學活動“紙的秘密”。
一、案例描述(一)游戲導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出示餐巾紙,請幼兒做成紙繩,玩拉大鋸的游戲。通過游戲引發(fā)幼兒的認知沖突:同一張餐巾紙做成的紙繩,為什么有的比較結實,有的卻容易被拉斷?引出探索話題“餐巾紙里的秘密”。
(二)積極探索,幼兒自主尋找答案幼兒都急于知道答案,但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而是問道:“你們撕紙的方式是一樣的嗎?”幼兒相互考察了自己和同伴的紙繩,發(fā)現(xiàn)有人撕的是紙的長邊,而有人撕的是紙的短邊(餐巾紙是長方形的)。我追問:“撕長邊和撕短邊有什么不一樣?”這一問題誘發(fā)了幼兒的思考。通過探索性的操作后,幼兒認為:餐巾紙里藏著的秘密就是紙的纖維走向。我們順著纖維走向撕,就會把紙撕成長條,逆著纖維走向撕,就會撕成小塊。如果順著紙的纖維做成一根紙繩.那紙繩的力量就會很大。
(三)豐富材料,幫助幼兒多方面感知為了幫助幼兒感知紙的纖維走向,我又提供了皺紋紙和報紙,請幼兒來找一找這些紙的纖維走向。
(四)創(chuàng)設情境,深化幼兒的認知為幫助幼兒驗證沿著纖維走向做的紙繩是結實的、有力量的,我創(chuàng)設了情境:請幼兒幫忙,把很重但是沒有提手繩的手提袋送到資料室。幼兒用沿著纖維走向做的紙繩去拎袋子,結果成功了!幼兒看到自己做的很細、很小的一根紙繩,能夠拎起那么重的東西,感到既高興又神奇,同時還深化了對紙中纖維走向的認知。
(五)適時總結,活動拓展孩子送完資料之后,我適時總結:原來紙里的纖維走向這么神奇啊!小朋友一定要記住,順著纖維走向做出來的紙繩很有力量,以后如果爸爸媽媽需要繩子而沒有找到,我們就可以用紙來做成繩子。最后,我提出問題:還有什么東西里面也有纖維呢?請幼兒回家找一找,找到了放在科學區(qū)中一起來探索。
二、案例分析1.抓住契機,生成幼兒感興趣的科學活動。一次,兩名幼兒同時取一張餐巾紙,結果紙被撕成了兩半,幼兒紛紛議論:“餐巾紙真不結實。”我緊緊抓住這一契機,設計和組織了這個科學活動,幼兒始終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學習效果也較好。由此,我感悟到:教師應時刻做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將幼兒生活中的科學教育因素挖掘出來,讓科學教育回歸生活。
2.聯(lián)系生活揭示科學知識的意義。要做到科學教育與幼兒的生活相結合,不僅是學習課題來自生活,還應該引導幼兒能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這個活動中,幼兒利用自己學到的紙纖維走向的知識,做成有力量的紙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確實體會到了科學知識可以為生活服務。這樣做,可以拉近幼兒與科學的距離,使幼兒對科學產生一種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