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路:
在"汽車"主題活動中,幼兒發(fā)現(xiàn)車輛有了輪胎才能滾動,開起來特別快。車輪是圓圓的,他們就覺得圓圓的物體都能滾動。其實不然,生活中有許多看似圓圓的物體并不會滾動。幼兒對這一話題投入了極大的興趣,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愿望,我設計了此活動,用故事情境激發(fā)幼兒去尋找會滾動的物體,在體驗中逐步感知哪些物體會滾動,哪些物體不會滾動,哪些物體看似會滾動其實不會滾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傾聽故事,產生尋找會滾動的物體的愿望。
2.在尋找、體驗的過程中,感受探索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會滾動的物體(飲料罐、球形巧克力、木珠、乒乓球、雙面膠)、不會滾動的物體(小酒杯、鋼筆筆套、方形巧克力、方形積木等)、人手一張工作墊、人手一個小框、故事課件、樹林背景、長毛絨玩具。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用故事《快樂的輪胎》中小兔的話結尾,激發(fā)幼兒尋找會滾動的物體的愿望,帶小動物們外出游玩。
師:小兔、小貓……都來了,也想坐上輪胎一起去玩,小兔說:"坐不下了,請你們幫幫忙找找像輪胎一樣會滾動的物體,帶更多的動物出去玩。"
關鍵提問:輪胎帶著小兔、小貓、小狗到哪些地方去玩了?輪胎怎么能一下子帶它們去那么多地方玩呢?
二、尋找、體驗
1.請幼兒拿著小框尋找會滾動的物體,再動手做實驗。
關鍵提問:找到會滾動的物體后玩一玩、試一試,看看它能滾動嗎?
2.幼兒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教師觀察幼兒實驗的情況(鼓勵幼兒不斷尋找、實驗)。
個別指導的關鍵提問:你找到什么寶貝了(請幼兒說出物體的名稱)?它會滾動嗎?
現(xiàn)場幼兒的反應:
發(fā)現(xiàn)會滾動的物體后大膽實驗,并能與教師分享實驗的快樂。
找錯了,有棱角的物體滾不起來。
找到圓柱體的物體,但不知道把物體倒下來它就能滾動。
3.幼兒分享交流:找到的哪些東西真的能滾動。
4.大家一起驗證,看看找到的物體是否會滾動。童點解決:幼兒發(fā)現(xiàn)一些看似圓圓的物體,但它并不會滾動。組織大家討論這是為什么。
三、游戲
1.告訴小動物,你們幫助它們找到了什么寶貝(鼓勵幼兒完整表達)?
2.請能力強的幼兒示范:"小老鼠,我找到了球,它會滾動。"
3.鼓勵每個幼兒都來演示。
教學反思:
一、合適的教學形式
在活動中,教師向幼兒提供了觀察、比較的材料,幼兒通過親手實驗,自己觀察、分析、比較,然后教師再幫助他們得出結論。這個過程猶如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為幼兒提供了積極觀察和分析事物的機會,并使他們體會到"有所發(fā)現(xiàn)"的喜悅。
二、合理轉化學習模式
整個教學過程,在幼兒思維能力培養(yǎng)與活動內容、活動形式之間建立有機聯(lián)系;關注幼兒的共性特點與個性需求;顒又,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探究哪些物體會滾動,提供的物體中有玩具、食品、日用品等。通過實驗,大部分幼兒發(fā)現(xiàn)圓圓的物體基本都會滾動,但也有少數(shù)幼兒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并表現(xiàn)出想繼續(xù)探究的愿望。因此,教師依據(jù)需要,從群體學習模式轉化為個體建構模式。
三、適宜的教學方法
活動過程中,我們尊重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對于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輔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fā)展。在活動中我們采用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法,創(chuàng)設開放的實驗環(huán)境促使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幼兒積極互動,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自主實驗,實驗過程中還能隨時與同伴交流,提供合適的實驗材料促使幼兒積極思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法,設計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幼兒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特定的問題情境中進入"科學研究",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問題教學法,重視用問題引領幼兒開展探究,有利于幼兒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