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學評比說課稿(寧波何妨)
《落葉》是一首傳統(tǒng)的散文詩,意境優(yōu)美又充滿童趣,想象力豐富而畫面活潑,它以重復的段落、詩化的語言,形象地展現(xiàn)了孩子眼中奇妙的大自然,非常符合孩子的思維與情感。
是的,這是一首非常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在我們選定這則教材的時候,有老師質(zhì)疑:這個作品作為參賽內(nèi)容太平常了,而且要突破傳統(tǒng)的散文詩欣賞的教學模式,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但是我們認為,一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語言魅力、所傳達的意境、審美等對幼兒學習品質(zhì)的發(fā)展、情感與思維的發(fā)展是否適切,是最關鍵的。
這首散文詩,我們抓住了兩個要素:一是"想象",二是"語言"。
在"想象"層面上:我們鼓勵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用他們自由式的、敘事性的口語表達他眼中落葉與小動物們之間的趣事,這種想象是建立在幼兒原有經(jīng)驗基礎之上的,同時落葉與動物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對孩子理解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在"語言"這個層面上,我們引發(fā)了孩子敢想、敢說的愿望后,讓他們比較自然地接觸詩化的語言,從敘事行語言過渡到詩化的語言,引導他們體驗、理解散文詩的句式結構,并嘗試用詩化語言建構散文詩。這種學習方法,突破了原來的散文詩教學模式,更加尊重孩子原有的語言基礎,尊重他們建構語言、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是一種把新的語言形式納入到自己原有的語言結構中的學習方法,它將提高幼兒的學習品質(zhì)。
因為有了這樣的分析,我們采用了逆向的構課方式,同時強調(diào)"學習建構"與"意境欣賞"同步,讓孩子在感受散文詩的優(yōu)美、有趣的同時,習得新的語言,拓展語言表達的形式。這也是近幾年來我們對散文詩欣賞教學的認識。
那么,我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來實踐這種認識的呢?
我覺得,對大部分老師來說,讓孩子感受散文詩的意境,是一個難點,通過不斷地思考與嘗試,我們認為,感受意境,就是一種情感體驗,因此,需要用一條"情感線"來貫穿整個活動:
一是傳達:在今天的活動中,我非常注重表述語言、朗誦語言和體態(tài)語言對孩子的感染與影響,盡可能地向孩子傳達散文詩的優(yōu)美與它所展現(xiàn)的童趣。我想,教師本身對文學作品的熱愛,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
二是體驗:從活動開始,我和孩子們一起扮演小樹葉,配以舒緩的音樂,讓孩子們進入秋葉飄舞的情境,體驗做一片落葉,落到不同的地方的快樂心情;當小動物發(fā)現(xiàn)落葉,我請孩子們想象:"小蟲會怎樣想?怎么做?"這種角色遷移的方法,能較好地調(diào)動孩子的情感體驗,站在動物的角度大膽想象;在完整欣賞這個環(huán)節(jié),運用視聽結合的方式,欣賞我們共同建構的散文詩,進一步感受其意境。
在強調(diào)"意境欣賞"的同時,我們嘗試讓幼兒"學習建構"。這里的學習建構包括詩句結構和詩化語言。在詩句結構上,我們做了細致的分解:首先孩子們扮演落葉想象自己落在了哪里,解決"樹葉落在哪里"的問題;想象小動物和落葉之間可能發(fā)生的趣事,逐層地解決"誰來了"、"它怎么做"、"把它當做什么"的問題;在幼兒詩化語言的建構中,我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其中一名成員,先向幼兒朗誦其中一段,并請幼兒比較詩化語言與敘事性語言的不同,用多媒體輔助與教師的引導,請幼兒嘗試將敘事語言轉化為詩化語言,最后,呈現(xiàn)完整的散文詩,請幼兒安靜的聆聽,投入地朗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幼兒:幼兒觀察在前、教師引導在后;幼兒表達在前、教師提煉在后;幼兒想象在前、教師梳理在后,充分發(fā)揮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xiàn)作品蘊含的教育價值,讓幼兒感受到想像的趣味與表達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