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醬”、“藕”、“墨”這類筆畫繁多、結構復雜的漢字,原本要到小學三年級才會學到,現在赫然出現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前500字》中。
“1、4、?、10、?、16。請在問號處填上符合規(guī)律的數字”,“請將1—9數字填入9個格子里,使橫豎斜3個格子內數字之和相等”,“請在5分鐘內記住以下8個車牌號,每個車牌號由6個無規(guī)律數字組成)”……這是出現在《重點小學入學測試題精選》里的題目。
據書店營業(yè)員介紹,這類復習資料銷量相當好,不亞于中小學生的“一課一練”和高考“五星級題庫”。這位營業(yè)員說:“家長都不愿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即使不完全對口,也會買來給孩子做。”
學校:為更多利益不斷造勢
“升學壓力逼近幼兒園”,大量幼兒被迫做題,這些幼兒接受的早期教育,內容片面,行為短期,目標功利,處理不當,孩子成為一株株幼小“病梅”。然而,是誰讓孩子們早早地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呢?文章認為,家長本身的趨利心態(tài)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當前我們一些中小學校利用自身的辦學資源優(yōu)勢,為了獲取更多利益,為這種“升學壓力逼近幼兒園”不斷造勢。顯然,這種通過考試來錄取幼兒的行為,并不符合當前教育部門有關的規(guī)定,這說明相關部門在管理上的缺位。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可能成為最后的輸家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周念麗對“小學入學考試”表示擔憂。
“讓孩子超前學習,并不是幼兒園的功能所在。入學前的教育,應該以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為目的,而這些復習資料、補習班和入學考試卻容易讓孩子厭學。即使他們學會了這些算術題、認識了這些字,對他們將來的學習來說也得不償失。”周念麗說。
這位專家認為,一所小學是否“好”的標準,并非是“能進好的中學”或者“考試分數高”,而在于是否有孩子喜歡的老師,老師是否能夠發(fā)現孩子的才能,能否讓孩子學得開心。
“應對‘小考’,看起來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很可能成為最后的輸家。”周念麗說。